TMGM官网

未来十年发展潜力巨大的几个城市排名!(2024年11月24日)

TMGM
大国首都北京

未来的随着中国在全球的持续崛起 ,北京在全球的影响力也将与日俱增。北京未来将不仅仅是中国人北京,也将成为全球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 。

2021年北京的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 ,在交通方面 ,北京是全球国的交通运输中心,这里不仅汇聚了京九铁路,京沪铁路 ,更是拥有北京航空“双枢纽”。

除了交通领域的中心地位,北京还是中国的科教文化中心,如今北京拥有的三甲医院数量高达55家 ,211高校也达到了8家。

除此之外,由于北京天然有着金融监管部门,还有三大政策性银行总部 ,以及中农工建等全国银行的总部所在地,这也天然的奠定了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 。

北京还是全国重要企业总部所在地,截止到2022年北京拥有54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 ,连续十年排名全球第一 。

正是由于北京的特殊中心地位,所以北京这座城市在未来必将伴随着大国的崛起而一起走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上海

世界经济之都上海

即便这些年有着北京的光环日盛,但是依旧无法掩盖上海才是中国的经济心脏的事实。未来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 ,上海有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

上海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 ,早在20世纪的时候,上海就是远东的第一大城市。2021年上海经济总量高达4.3万亿,常年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上海拥有外商投资企业6万家 ,累计认定的跨国公司总部767家,是中国外资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 。

在交通方面,上海作为中国链接世界的门户 ,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

正是有着世界贸易的先天优势,所以上海还拥有全世界金融要素最完备的城市之一,2021年上海市持牌的金融机构超过1700家 ,全球金融指数排名也跃升到全球第三。

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发展成为新兴发展行业,上海这座城市再一次站在了时代发展风口上 。

2021年上海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二,集成电路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未来随着整个长三角参与全球城市群竞争 ,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机遇也将会成倍地增长。

深圳

全球创新之都深圳 。

深圳乘着大国的崛起而腾飞起来,从1979年的小渔村崛起成为全球的一线城市,这是一个奇迹。

2021年的深圳经济总量高达3万亿 ,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常住人口1760万人 ,是近十年来唯一年均人口增加达到70万的城市,更是中国一线城市中年轻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 。

正是由于深圳这座城市不管从发展历史还是从当下的人口看来都是活力四射的,所以深圳也必定成为中国最终要的创新之都 。

2021年深圳的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接近40% ,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华为,比亚迪和腾讯等企业都坐落于深圳。

未来随着中国的科技创新大潮来临,深圳这块先天带有创新基因的土地将会更加紧密地参与全球分工合作 ,成为全球创新的中心城市。#深圳头条#

广州

华南中心广州

即便华南地区在近代崛起了香港和深圳,但是依旧改变不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 。

广州几千年来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也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衰落的港口城市 ,早在唐宋时期就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加上明清时期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桥头堡,所以广州的商业氛围浓厚是刻在广州人骨子里的。

2021年的广州经济总量达到了2.8万亿 ,全国排名第四,人口经济总量13.4万。在最近十年的常住人口增量中,广州也是高达每年60万人 ,仅次于周边的深圳 。

在教育方面 ,广州的在校大学生总数高达130万,数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广州除了在科教文卫方面是华南地区当之无愧的中心之外,广州更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汽车产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

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融合发展,广州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商业中心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将成为中国面向全球分工合作的桥头堡 。

杭州

民营经济“大本营 ”杭州

历史上的杭州由于京杭大运河和港口的优势 ,一直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商业集散中心。最近几年,得益于数字经济的发展,杭州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量更是稳居长三角第一位。

2016年随着G20峰会的召开 ,杭州这座古典城市也开始出现了全球的视野中,杭州的国际化水平也是得到了直线拉升 。

2021年杭州的经济总量达到了1.8万亿,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也是达到了7.5万元 ,主板上市的公司数量更是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一线城市。

相比于中国其他城市经济,杭州的民营经济一直中国民营经济最为集中和活跃的地区。

2021年 ,杭州的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高达61.3% 。在全国民营经济排行榜中 ,杭州一直占据榜首 。

杭州正是由于发达的民营经济,所以在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浪潮中迅速占据了领跑的地位,如今在杭州汇聚了除了阿里巴巴 ,网易等互联网企业之外,同样汇聚了吉利,传化集团等一批的优秀民营经济。

未来随着中国走向全世界 ,杭州的活跃民营经济将会在新的一波科技革命中占据有利地位,杭州这座城市也将是新的经济浪潮中的受益者。

成都

西部经济中心成都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是当时全国的第二大商业城市 。

2021年成都的经济总量达到了2万亿 ,占据了整个四川省的接近37%,绝对的人口购买力更是领跑整个西南地区。

2021年的时候,成都的常住人口达到了2119万人 ,是中国唯一的人口超过两千万的省会城市。

在交通方面,成都拥有全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除北京 ,上海之外 ,中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

在教育医疗方面,成都汇聚了西南地区最多的大学生和三甲医院,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成都连续七年排名第一。

除了在科教文卫方面领先整个西南地区之外 ,成都拥有中国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多的金融机构。

在整个西南地区,即便有重庆的平分秋色 ,但是依旧掩盖不了成都自古以来作为西南经济中心的实力 。

未来随着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快速崛起,成都也将会在这波西南经济发展大潮中更加迅速地成长起来。#成都头条#

苏州

最强地级市苏州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早在春秋时期 ,苏州就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到了秦汉时期更是被称作江东第一都会 。明清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发展,苏州商品经济发达,是中国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2020年苏州的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大关 ,位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苏州除了在历史人文方面拥有深厚的底蕴之外,更是当下全球的工业经济发展城市 。2021年苏州的百亿工业企业突破46家,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 ,超越上海仅次于深圳 。

未来随着中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苏州的工业经济发展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加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州作为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将会配合上海共同打造全球最为先进的制造业基地。#苏州头条#

南京

六朝古都南京

南京在历史上曾是六朝古都 ,历史上的南京长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

虽然如今的南京在省内 ,由于苏锡常等明星城市的光辉而黯淡不少,更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对于省内经济辐射不足。

但是我们如果把南京放在整个长三角的地图上就可以看到,南京才是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

2021年南京的经济总量达到了1.6万亿 ,人均经济总量高达17.5万亿,位居全国十大城市第四位,经次于北京 ,上海和苏州 。

南京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加13.1万人,在江苏省内排名第二。

除了位居交通枢纽之外,南京自古以来就是天下文学中心 ,明清时期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出自南京 ,目前南京的在读大学生超过90万人,位居十大城市第四名。

未来随着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南京将和长三角其余城市一样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 。#南京头条#

武汉

九省通衢武汉

如果说中部地区谁是中心城市 ,武汉在所有人眼里是当之无愧的。武汉地处中国内陆地区的中心位置,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除了位居长江中游,加上如今的航空和高速铁路的加持 ,武汉距离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的距离都在一千公里左右 ,

如今武汉作为中部人口最多的城市,近五年的常住人口人均增量达到了34.4万人 。在武汉就读的大学生达到了130万人,全国仅次于广州和郑州。同样依靠31家三甲医院 ,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医疗中心。

2021年武汉的经济总量达到了1.8万亿,人均接近13万元,雄踞中部第一 。

武汉作为中国洋务运动的始发地之一 ,近代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重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 ,武汉在光电,生物医药,汽车 ,航天方面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2021年武汉汽车产量接近140万辆,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更是全球第一。

未来随着中国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中部城市的崛起是毋庸置疑的 ,而武汉作为中部的中心城市也必定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挺起长江经济发展的脊梁 。


西部枢纽重庆

古代的重庆市西南地区的军事重镇,不过随着19世纪对外通商之后 ,重庆凭借长江水运的优势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并且不断的追赶西南的传统中心城市成都。

2021年重庆经济总量达到了2.8万亿,仅次于北京 ,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

重庆的常住人口高达三千万之多,主城区人口也超过了两千万 ,整个经济的规模和成都不相上下 。

教育医疗方面来看 ,重庆拥有高等院校70所,拥有三甲医院41家,凭借其在西南地区的强大实力 ,重庆和成都共同组成了西南经济的双核心。

重庆的经济主要以汽车和电子产业为主,2021年重庆的笔记本生产超过了1亿台,产值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1年重庆的汽车产量接近200万辆 ,占据全国7.5%的市场份额 。

2022年以来重庆新增“专精特新”企业近1600家。

未来随着重庆成为西南地区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经济的发展,重庆的经济也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