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GM官网

格灵深瞳实控人赵勇玩转一鱼两吃套利局?1元送专利标的估值暴涨数倍 科创板上市业绩变脸是否涉嫌包装

TMGM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文/夏虫工作室

  核心观点:格灵深瞳实控人赵勇在资本市场运作上市是否玩转“一鱼两吃”套利局?一方面,格灵深瞳曾以1元总价转让专利技术给驭势科技 ,如今驭势科技估值暴涨数倍 ,目前正在港股冲刺上市,赵勇等坐享财富盛宴;另一方面,格灵深瞳顺利闯关科创板并募得巨额资金。值得注意的 ,格灵深瞳上市前后业绩反差较大背后,上市前部分业绩依赖外部顾问绑定,其上市究竟有没有包装成分?

  近日 ,驭势科技冲刺港股上市引来新的进展,收监管境外上市的备案反馈意见 。

  颇为引人关注的是,驭势科技与格灵深瞳及其实控人赵勇关系密切 。格灵深瞳实控人赵勇作为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之一 ,在格灵深瞳冲刺科创板前夕辞任驭势科技的董事一职。

  值得注意的是,格灵深瞳曾以1元总价转让专利技术给驭势科技,同时实控人等也入股该标的 ,如今该标的估值暴涨。为何格灵深瞳为何当初“贱卖 ”专利?这背后又有何种套利局?

  1元送专利标的估值暴涨数倍 赵勇坐享财富盛宴?

  招股书显示,驭势科技成立于2016年2月,专注于真无人、全场景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 。公司核心产品包括向机场 、厂区等企业客户及商用车及乘用车制造商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该等解决方案包括搭载L4级自动驾驶功能的商用车 、自动驾驶套件、软件解决方案及租赁服务。

  驭势科技设立时 ,出资人包括吴甘沙、姜岩 、彭进展、周鑫、赵勇和格灵有限 。其中吴甘沙 、姜岩、彭进展、周鑫作为公司成立后的高管团队全面负责产品研发和经营决策;格灵有限及赵勇可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前期预研成果投入公司。因各出资人均投入了人力或知识产权等资源要素 ,经全体出资人协商一致,统一采用货币出资的方式按照1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合计认缴了100万元注册资本。

  据公开资料显示,格灵深瞳自设立以来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类场景中的应用及商业化落地 ,2014年后,公司也对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应用进行了相关调研及跟进 。2016年2月,格灵有限却将“基于双目的防碰撞视觉雷达技术“等6项非专利技术以总价1元转让予驭势科技 ,将 ”一种多目相机系统“1项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人体姿态检测方法及装置“等3项正在申请专利的非专利技术无偿许可驭势科技在智能汽车领域独占使用。

  2016年4月,驭势科技进行天使轮融资。由于其时驭势科技成立时间较短,尚未注册形成专利 。为吸引外部融资机构 ,其给出其中先决条件之一为,约定5名自然人股东及格灵有限将其所持有的与驭势科技业务经营有关的全部知识产权无偿或法律允许的最低价格转让或独家排他性授权予驭势科技使用。

  据公开资料显示,成立四个月后 ,驭势科技完成超过8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吸引了中科创星、创新工场、青山资本等。为何成立四个月,投资者就敢出手 ,投资人究竟看中了其什么?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曾对外表示 ,中科创星看到驭势科技在无人驾驶领域取得的技术进展超出之前的预期,于是在驭势科技天使轮时果断投资,并在后续融资 、产业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持续支持 。这是否意味着格灵深瞳相关核心技术是其成功融资关键?

  经过在格灵近似无偿专利转让等加持下 ,天使轮融资,驭势科技投后估值已超5亿元 。

  2020年5月,格灵有限又进一步将上述4项授予独占使用许可的专利权或非专利技术(部分已完成专利申请)全部转让予驭势科技 ,将“一种多目相机系统”等3项专利权以总价1元转让予驭势科技,将“一种多目相机系统、装置及同步方法 ”1项非专利技术以总价1元转让予驭势科技。2020年底,驭势科技此时B1轮融资投后估值水平超30亿元。

  为何格灵接近免费将其转让 ,这背后有没有套利局?

  驭势科技设立之初,赵勇获得的直接持股比例为3%,格灵深瞳持有22.5% 。需要指出的是 ,格灵有限的出资额为22.5万元。在天使轮,驭势科技投后估值已超5亿元。

  驭势科技港股上市前,经历了6轮融资 ,自天使轮后 ,公司从A轮到C轮融资,估值一路飙涨 。最近一次C轮融资为2023年3月,此时驭势科技投前估值为70亿元 ,投后估值飙涨至73亿元。从天使轮到C轮,驭势科技估值飙涨12倍。换言之,格灵深瞳实控人赵勇持有该标的股份价值从天使轮至C轮也随之暴增12倍 。

  截止目前 ,预警通显示,格灵深瞳持股比例为8.68%,实际控制人赵勇持股比例为1.43%。

  某种程度 ,驭势科技依托格灵深瞳的视觉技术基础加速了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研发。为何格灵深瞳如此廉价“贱卖”相关专利?

  根据格灵深瞳科创板上市时解释,公司相关技术均系面向自动驾驶场景研发的纯计算机视觉技术方案,但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产品化和商业化不仅仅需要视觉感知技术 ,还需要精准的汽车控制技术和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运算平台 。但当时自动驾驶行业仍处于初期发展,相关的智能技术均在前期探索阶段,公司上述技术投入的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时间均较少 ,也并未形成产品 ,商业化落地的前景不明。因此,公司经过上述技术预研后,管理层一致认为 ,自动驾驶并非公司的主营业务,如果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专注于该领域会导致公司偏离主业并且未来投资回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2016年初 ,公司已终止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 。

  格灵深瞳科创板上市有无包装痕迹?

  2022年3月,格林深瞳在科创板上市 。上市前,公司业绩呈现出高增长态势。然而 ,上市不久后便出现业绩大变脸。2024年,公司营收腰斩,2025年一季度 ,营收暴跌75% 。

  为何其业绩如此波动?

  一方面,公司外部顾问加持的订单。

  颇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前 ,公司相关订单依赖外部顾问加持 ,同时也对外部顾问进行股权激励。公司外部顾问朱莹 、肖秋林通过灵瞳智皓分别间接持有公司1.00%和0.65%的股权,公司在授予当年一次性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分别为3 ,234.66万元和2,115.60万元 。

  为何公司对外部顾问进行如此之大的股权激励?我们发现,在冲刺上市前夕 ,外部顾问对公司业绩产生较为积极影响。

  公司自2019年开始聘请肖秋林担任外部顾问,主要提供人工智能技术在DMS领域应用的产品方案咨询、技术咨询等顾问服务。肖秋林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目前担任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奥迪(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车联网产品经理 ,在汽车DMS领域具备较丰富的产业化经验和人脉资源 。在担任外部顾问期间,肖秋林提供的顾问服务之一协助公司将DMS技术应用在皓目行为分析仪中,拓展了产品的新功能 ,包括对银行监控中心人员进行履职状态监测及异常行为分析等。经功能升级后,皓目行为分析仪系列产品的销量得到了快速提升。报告期各期,皓目行为分析仪的销售金额分别为475.44万元、1 ,509.51万元 、3 ,549.55万元和1,099.62万元 。

  公司自2019年开始聘请朱莹担任外部顾问,主要提供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潜在客户发掘、营销策略建议、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的咨询顾问服务。报告期内 ,公司智慧案场业务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63.09万元 、69.91万元、248.60万元和158.76万元,2021年预计签约订单金额为890万元。

  至此,我们疑惑的是 ,公司业绩增长依赖外部顾问加持,这是否为其未来业绩增长不可持续埋下伏笔?

  另一方面,单一客户依赖症显现 。

  我们发现 ,格林深瞳上市后,单一客户依赖十分突出 。上市前,公司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维持在20%左右;上市后 ,公司单一客户销售额占比22年飙涨至75%,23年进一步飙升至82%,23年年报显示单一客户为农业银行。

  事实上 ,上市前 ,公司对农业银行业较为依赖。在智慧金融领域,2018-2020年,格灵深瞳的终端客户仅为农业银行 ,其2021年起开始与建设银行建立业务合作,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农业银行的收入分别为468.68万元、2373.97万元 、4697.09万元和1702.00万元 ,合计占智慧金融领域所有客户总收入的70.91% 。

  对于2024年业绩暴跌,公司称,本年度营业收入大幅减少主要系由于来自农业银行的营业收入金额同比减少75.96%。2024年 ,农业银行提出信创国产化要求,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对智慧金融领域产品进行国产化适配和测试 ,在完成产品升级并经过客户验证后,于2024年11月1日与农业银行签订了补充协议后继续为其提供升级产品。农业银行各分支机构须在补充协议签署后正式下达采购订单,因此本年度公司向农业银行的交货量较上年度大幅下滑 ,收入也同比减少 。

  值得注意的是 ,公司2024年营收暴跌至1亿元左右水平。根据退市新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或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则有ST风险。

  在保壳压力下 ,公司又通过并购方式增厚业绩 。

  11月25日晚间,格灵深瞳公告,公司拟以增资及收购股权的方式取得深圳市国科亿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亿道”)部分股权 ,其中拟以5,000万元对标的公司进行增资,以1 ,032.8352万元受让国科亿道部分股东持有的标的公司股权,同时与标的公司的部分股东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实现对标的公司的控制。本次交易完成后 ,公司将直接持有标的公司23.4194%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通过一致行动关系取得标的公司54.6792%的表决权 ,成为标的公司的控股股东 ,标的公司将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国科亿道主要面向特种领域提供以国产化芯片为核心的终端计算设备,产品形态包括基于国产化芯片的主板以及加固类、国产化类平板电脑 、笔记本电脑等,其拥有所从事行业的有关资质 ,产品已在行业内批量供货 。2024年营收接近7500万元。

  2024年度,公司新增智慧终端产品销售收入主要为子公司国科亿道的销售收入,其毛利率显著低于格灵深瞳其他产品业务。至此 ,我们疑惑的是,该业务是否属于贸易业务,又是否具备可持续性?新增该笔业务是否为防止公司营收触发退市而突击并表?

  值得注意的是 ,监管对该业务稳定性及新增该笔业务动机也发出质疑 。对此,公司称,新增的智慧终端产品主要面向特种领域的提供以国产化芯片为核心的终端计算设备 ,国科亿道拥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及生产经验,能够面向行业客户提供高可靠的三防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业务模式 ,积累了优质的特种领域客户资源 。

  此外 ,公司与国科亿道在技术、产品、供应链以及行业市场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终端产品整合,开拓特种领域智能化业务。由国科亿道负责硬件设计 、公司负责软件适配的基于国产化平台的AIPC产品已于2025年第二季度成功发布 ,目前正在开展市场拓展工作,即将向市场正式销售。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强与国科亿道的协同和整合,进一步扩展特种领域智慧终端产品线 ,形成公司收入的新增长点 。

海量资讯 、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